会员注册|  购物车 在线留言|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旗袍史 > 详细内容
衣服里的政治:“扫地旗袍”的兴起源于宋氏姐妹
作者:admin  字体大小: 【】 【】【
长旗袍是由宋美龄、宋庆龄宋家姊妹兴起的,一直到脚面,被戏称“扫地旗袍”,如同一边走就扫着地了。宋家三姐妹中,宋霭龄和宋庆龄从来都是穿旗袍的,而且都是穿深色的旗袍。

民初女性礼服:上袄下裙


衣食住行说到“衣”的问题。说到一百年来衣裳的变化,首先在1911年以后。1911年以前中国基本上是满族的装束,汉人和满人男性装束区别不大,官服汉员与满员也没有区别,只有等级的差异,文武官不同的差异。普通的便服,男人基本上都是袍和褂。马褂有马蹄袖,平时挽起来,到重要仪节的时候,比如下级见上级,或者是官场朋友相见,在请安的时候都要把马蹄袖打下来。一般来说便服不穿马蹄袖,就穿普通的袍褂。女装则不同,女装上旗人和汉人的区别非常大,一看装束就知道是旗人还是汉人。


从头面说,旗人女子束的叫两板头,也叫大板头,汉人没有这种装束。衣服一般来说在正式的场合就是长袍,那个时候没有“旗袍”之称,旗人也是穿袍,后来喜欢在旗装的袍子外面穿坎肩。从前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就是女的穿裤装,旗人和汉人女子都不着裤装,女的里面穿裤,但不能露在外面。古人所谓的“上衣下裳”,裳就是遮蔽下体的,裤和裙都属于裳。清代也有裤,就是上袄下裤,那个裤子很肥大,看不大出来。


因为排满,民国以后开始对旗装有了极大的反感,首先男装的马蹄袖完全去掉了。平常便服就是长袍,如果是重要的仪式、重要的会见或者会议的礼服,必须在长衫外加一个马褂,这个马褂跟清朝马褂的区别就是不再有马蹄袖。马褂很短,它的对襟基本上就到胸部为止,袖子很长,一般来说盖住手指的。民国以后的官场,还有穿大礼服的,大礼服完全是按照西洋的燕尾服,里面是白的衬衫、领结,缎子的领子,燕尾服的制式。最典型的是大家都熟悉的铁道工程师詹天佑,詹天佑在正式场合就穿大礼服。在南北和谈的时候,很多官员也都是穿大礼服。袁世凯基本上没穿过大礼服,他一般是戎装,穿军服。所以在正式场合,穿这种大礼服和袍子马褂是并行的。民国初期女性礼服是什么呢?就是上袄下裙,这个袄一般来说不用大襟的了,都是用对襟,袄身很长,一般到膝关节处。袄的袖子是喇叭袖,一般不过肘,里面有一段是里面的衣服,后来有逐渐加长的。


男性在普通场合穿得就随意一些了,男装长衫是主流,长衫分单的、夹的、棉的、皮的,各种材质、各个季节有不同的长衫。我记得我的祖父从来没有穿过西服,都是穿长衫,他穿长衫很讲究,除了冬天的丝棉袍一般不用绸缎,他都用西式的呢料,譬如英国料子做长衫。长衫不是上层才独有的,底层老百姓也穿长衫,比如朋友家的婚丧嫁娶、过生日,正式场合也要穿上长衫。


长衫与西服并重


民国以后男装的变化之一是中山装的诞生。中山装是孙中山发明的,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的亨利服装店定制了一件中山装,这件中山装跟我们后来看到的中山装是不一样的,它是立领的。什么时候开始翻领呢?是到了20年代初。所以我们在拍很多影视剧的时候,反映年代的很多细微末节都未必会注意。正式的中山装袖口有三粒扣子,有四个贴兜,所有的兜都有兜盖,都有明扣,上面两个口袋叫上兜,下面两个口袋叫“老虎兜”。为什么叫老虎兜?就是比较大,能装的东西多。但是中山装始终没有明确定为国家法定的礼服。毛泽东从不穿西服,正式场合都是中山装。蒋介石一般来说只穿三种衣服,一个是穿中山装,但是很少穿,更多是穿戎装和长袍马褂,他也是从不穿西装。


男装另一个变化是西服,西服在中国的历史很有意思。西服从清末开始就有穿的,西服一开始传进中国,并不是从欧洲传入的,是从日本传入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开始接受欧洲风尚穿西服,清末中国人再模仿日本人的西服,这中间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所以那个时候的西服,比方说领子,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的尖领,是圆领,下摆呢,一般来说也是圆摆。但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以后,情况不同了。20年代,我们抛弃了日本,直接学欧洲,实际上那个时候中国人穿的西服远远比日本人更时尚。到了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西服最盛的时期,一直维持到1949年以前。达到什么程度呢?几乎是和欧洲同步的,尤其是那个时候演一些好莱坞片子,好莱坞电影中的服装时尚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范本。比如说袖子的长短,衬衫袖口露出袖子的长度,袖子上用的袖扣,领带和西服的配色,什么样的西服配什么样的领带,什么样的场合配什么样的领带。尤其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从前有人讽刺上海人,说是家里不怕着火,就怕掉河里,因为家里没什么东西,衣服都在身上,当然这是有调侃的含义了。当时上海哪怕是个小职员,生活很拮据,也得有两三身西服,否则让人看不起。


西服是时尚,但也不是人人都穿西服,尤其是在北京,包括在上海,相当一部分人还是穿长衫的,从民国以后一直到1949年以前长衫基本上还是主流。或者说长衫与西服并重。长衫的变化不大,讲究在什么地方呢,在料子上、做工上,有的考究是在细微末节上。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王公子弟到人家家里去赴宴,(赴宴在过去很讲究,大户人家或者一些官宦人家甚至一些学者,都是带着下人去赴宴,下人会带着主人的衣包,是主人平常换的衣服,虽然赴宴并不留宿,但吃完中饭以后要漱口净面,下午再聊聊其他的。吃完饭以后有更衣的地方,比方说早上比较凉,饭前可能穿一个夹的,那么吃完中午饭换一个稍微薄一点的,上午穿一个缎的,下午可能换一个绸的衣裳。)饭后大家都换了,其中有一位非常讲究的人,家世也好,文化修养也好,来的时候穿一件什么衣服呢?穿一件很普通的长衫,什么颜色?就是秋香色,秋香色就是秋天的颜色,叶子变黄,发一点古铜那样的颜色。长衫是毛葛的,很普通的料子。是什么花样呢?是本色暗花,长衫的左下摆往上是一只含苞待放的玉兰,似隐似现。吃完饭,别人都换了衣服,就这位爷吃完饭还是饭前那一件,大家觉得很奇怪,怎么这么讲究的人就他没换衣服?那是没仔细观察,下午这件衣服,同样的样式,同样是毛葛的质地,同样的颜色,同样的花样,还是那支玉兰,到了饭后,这件长衫上所有含苞欲放的玉兰都怒放了,你说这个含蓄不含蓄?含蓄极了,讲究到极端。你想,织的时候得用同样的丝,同样的工艺,同样的走向,要织两件近乎相同的衣料,花还是原来这个位置,但是全都绽开了。这是中国人讲究到家的一个例子。这是真事。我说再多的例子没有这个生动,它确实是讲究到家,含蓄到家了。中国人的讲究不是在于那种奢侈,那种炫耀,而是在于一种含蓄中的表达。


旗袍的兴起


女装变化也很大。虽然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旗人妇女还是照样梳她们的两板头,穿花盆底的鞋。(旗人女子梳两板头一直维持到1924年左右,随着紫禁城小朝廷被哄出去,旗人的势力在北京完全不行了,服装和汉人的装束才基本上差不多。)这个时候女装最主要的是上袄下裙,上面是小袄或者袄外面加坎肩,裙是一直到脚跟。女性服装有很多的变化,比方说在各种襟上面做文章,一般来说都是右开襟,也有中开对襟的,也有侧开襟,还有琵琶襟;心思更多是用在边饰上,有重边,有三层边,有滚边;另外就是裙上的变化,比如有一段时间时兴的是“马面裙”,百褶裙中间突出像马脸似的宽的一块,做什么用呢?是用各色丝线和平金绣出花样,这就是马面裙。但是在民国初年还没有旗袍。旗袍的兴起是20年代初,这一兴起可是不得了,从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女性服装的主打。到了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政令,把正规的旗袍作为女性正式场合穿的礼服。


旗袍是中国的独创,它的出现是二十世纪女装最重要的变化。全世界对旗袍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很多外国人都认为这是最大体现东方女人美的一种服装。为什么叫旗袍呢?听着好像是在旗人旗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它和真正的旗装是大不相同的。过去的旗装没有什么腰身,基本上是一个筒式的,女性的曲线显不出来,但是旗袍从它流行伊始就已经注意到女性的曲线,从肩、胸、腰、胯到臀部都非常合体,并能体现出女性的曲线。旗袍和过去旗人女装的区别还有一点在于袖子,满族女子穿的旗装是宽袖,民国以后旗袍都是窄袖。


旗袍也分很多不同的样式,首先是领子的高低。1911年以后,一度女装的领子非常高,是卡着脖子的,大约是为显出颈项的颀长,不但是袍,上袄也是如此。后来逐渐变低。到了有旗袍的时候,一开始领子也比较高,后来领子逐渐变低,这也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领子的变化有立领、有直领、有圆领,比较通行的是元宝领。还有襟的区别,什么琵琶襟、如意襟、斜襟等等。此外还有扣子,这个扣子的学问太大了,一个扣袢能够有一百多种样式,盘成云彩形、如意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这叫盘扣,盘扣子是专门的技巧,做衣服有专门盘扣子的人。这个扣子一般来讲是要和衣服协调的,颜色、式样、材质都要搭配不一样的扣子。当时的《良友》杂志封面上名媛的旗袍,也是引领时尚的。


再有是长短,长旗袍是由宋美龄、宋庆龄宋家姊妹兴起的,一直到脚面,被戏称“扫地旗袍”,如同一边走就扫着地了。宋家三姐妹中,宋霭龄和宋庆龄从来都是穿旗袍的,而且都是穿深色的旗袍。宋美龄比较年轻,也更新派,有时候甚至穿西式长裤。这是宋家姐妹自己的风格,并没有倡导,但是她们穿出来,大家争相效仿。所以像金陵女子大学当时的校服就是扫地旗袍。旗袍最短的时候可以到膝盖以下一寸,后来还有到膝盖以上的,那是50年代香港女明星如夏梦、林黛她们,旗袍是流行很短的。


对旗袍的非议


旗袍对于女人来说,合身一点,紧身一点,突出线条一点,不突出线条一点,没有太多的非议,那么非议在哪儿呢?就在侧身的开衩和袖子。1934年的时候,国民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这个口号是蒋介石在江西提出来的,当时提出不许女性穿无袖旗袍,认为有伤风化。“新生活运动”实际上是失败的,政令不行,有的又脱离现实。而且当时的反对意见也很多,那个时候国民政府的政令也不是一竿子插到底的,但有件趣事,就是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曾为厉行“新生活运动”,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大开衩和无袖旗袍的摩登女子,一时引为笑谈。所以“新生活运动”当时对于以旗袍为主的女性服装产生了一些影响,袖子忽长忽短,各种情况都有,但影响不大。


从20年代初一直到40年代末,旗袍几乎流行了30年的时间。到了1949年以后,情况大不相同,旗袍一落千丈。旗袍像征一种旧的生活方式,是不提倡的。但这个时期一直还有人穿,为什么呢?比方说夏天穿竹布旗袍、夏布旗袍很凉快,再有就是以前的东西废物利用,所以还是有人穿的。但是这时的旗袍尽量不显露女人的腰身,有点恢复到清代女性旗装似的。这种情况到了1955年底突然出现一个转折,那个时候大的政治运动稍歇,抗美援朝结束,反右还没开始,有一年多时间,出现了一个相对好的局面,被称之为“早春天气”。这时候有一个代表性的事情,有一张照片,叫作《妈妈,到那边去》,那张照片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妈妈,到那边去》1955年拍的,曾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1957年又刊登于五月号《人民画报》扉页。在一个山坡上,树枝垂下来,一位母亲穿了一件旗袍,旗袍很合身,有点恢复旧时代的那种旗袍了。风吹拂了旗袍的一角,露出里面带着花边的衬裙,很讲究。这位母亲手里拿着一把洋伞,洋伞被风吹得有点坠落。孩子大概五岁左右,穿一条小工装裤,拽着母亲的手,指着那边,“妈妈,咱们到那边去!”这位少妇妈妈有点无可奈何地跟着这个孩子,完全是一幅春天景象,美极了!从摄影技术、从用光各方面都非常好,结果发表不久就遭到铺天盖地的批判,被指为:“这哪里是工农群众?是资产阶级的少奶奶。”云云。所以服装从来不是单纯遮身蔽体这么简单。
来源:名流旗袍网
上一篇:牛仔裤的发明者——李维·施特劳斯 下一篇:没有了!
更多...蜀绣旗袍热售推荐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17101号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

 Copyright © 2008-2020 名流旗袍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未注明"来源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文章,是出于传达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