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17101号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
Copyright © 2008-2020 名流旗袍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未注明"来源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文章,是出于传达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删除!
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富的服饰色彩文化宝库,正确评价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在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中的地位,把握中国服饰色彩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我国服饰色彩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演变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植根于古代,存在于近、现代,既有民间。民族服饰色彩,又有宫廷、宗教服饰色彩,同时它又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附属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是中国社会服饰主体审美观念的艺术的表现。纵观中国服饰史,其色彩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服装的离异而演变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1、自然色彩
自然色彩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最初形态。它以自然现象对远古人民的
直接反映与人们对它的直接感知为特征,在我国至少延续了13000多年。斗转星移,日月生辉,自然色彩给予古代先民灵感与启示。从普照万物的太阳到给予人类温暖的火种,以及动物殷红的血。红色,对于原始人类不啻于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受到莫大的崇拜和敬仰,红色自然就成为原始人类最关注的色彩。考古发现证明,红色是中国人也是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色彩,它得益于中国当时发达的石器制造技术,这种以赤铁矿为原料,经研磨而成的颜料,是原始人类最熟悉和容易找到及制造的,当红色一经被人类关注并掌握,就被用于原始生产和生活之中。从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的被染成红色的砾石、兽牙、海贝等装饰品,以及撒在山顶洞人的遗骨周围的红色粉末就可得到证明。原始人对其他色彩的感知和使用也同样直接取于自然,除了直接取于其他颜色的矿石原料外,就是直接取于植物,如用植物不同颜色(黑、白、红、绿、黄)的汁涂身、纹身或染服饰材料,以此来表示什么。这种直接取于自然取于自然材料颜色的自然色彩是最初服饰色彩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从当代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文化中都还可找到起雏形。
2、封建色彩
封建色彩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第二个形态。它是以等级标识为主要特征,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当古代中国告别了愚昧与野蛮,进入了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服饰色彩又成为奴隶及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赋予了伦理的特定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当作尊贵的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使用。《考工记》记述了当时的贵族服饰色彩是:“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黻,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五常与五神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如商以金德玉,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每个朝代都以其中一种颜色作为代表性的色彩。到了以血缘为纽带、按宗法族制保持严格等级制度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皇帝到诸臣百官的服饰色彩及纹样均有等差。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宋·舆服志》关于文武百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了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色彩的本来意义,被赋予了皇权神授和社会地位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等政治伦理的意义,对服饰色彩的使用方向与范围有了特定的意义。
3、近代色彩
近代色彩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第三个阶段,它是以民族吉祥意象为特征的
“多彩”阶段,这个阶段虽然时间不长,经过了不到100年的时间,但它带来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封建等级的压抑之后,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活跃,最终形成了以社会下层民众审美意识及情感意念为主体的,整合了封建上层贵族意识,并渗透了道教、佛教以及近代资本主义思想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吉祥意念,诸如福、禄、寿、喜等主题,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吉祥图案。与之相适应的服饰色彩文化也必然表现为吉祥喜庆,浓郁艳丽,趣味盎然,主题鲜明突出。“红红绿绿,大吉大利”。人们为了达到喜庆吉祥的视觉效果,色彩讲究艳丽明快,追求火爆热烈,成为中华民族近代服饰色彩文化的最鲜明特征。比如当新春来临之际,阖家团聚之时,鲜明的唐装与红红绿纱的剪纸、对联、福字、门神、年画及爆竹相呼应,这种喜庆热闹的氛围是近代中国服饰色彩文化最典型的写照。
二、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特征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出于对自然色的无限崇拜、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和对吉祥如意的热烈追求,呈现出了热烈明快的色彩风格,形成了以艳丽为美的表现特征。它既追求强烈明快、喜形于色的对比,双讲究色彩的和谐统一。色彩的整体效果既艳丽明快,又赏心悦目;既简单大方,又热闹火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表现形式。
1、以原色表现为主
以原色表现为主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第一特征
为美,表现在服饰色彩上,就是以原色为主,原色既饱和又鲜艳。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两极色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复数艳丽的基本色调。比如商代崇尚的白色,周代崇尚的红色,秦代崇尚的黑色就是典型的例证,几乎每个朝代都以一种颜色而且是一种原色作为代表性的色彩。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与中国的传统色彩观有关。五色被定为正色,并象征尊贵和权威,是因为唯五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然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这样,在绚丽多彩的世界中,唯五色(原色)独尊,五色为本源之色,正色与间色的确定,这不仅服务于当时奴隶、封建阶级的礼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色彩科学的基本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古代五色体系和美学思想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汉代之后直至明青和近代,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颜色来源的不断扩大,所使用的颜色到明清代已达数百种之多。然而,色彩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格调,而且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系统化。形成了以原色为主的成熟而完整的色彩表现形式。
2.以纯色对比为主
以纯色对比为主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又一特征
化不但喜欢使用原色,而且还喜欢将对比或互补的纯色配合使用,从而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色彩效果。如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配色口诀:红靠黄,亮晃晃;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在民间过年穿着的服饰中红、绿、黄、蓝的对比配色,以营造年节的火爆喜庆和吉庆有余的气氛;历代宫中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服饰,尤为皇帝、贵妃的服饰,更以黄、绿、红为主色搭配,更显得豪华和霸气。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追求高纯度、强对比,如果说以巴洛克和罗可可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服饰色彩主要是从调和中录求美的话,那么明清及近代的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则主要是以对比中录求美,是一种阳刚之美,一种东方的大气之美。
3.在对比中求和谐
在对比中求和谐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另一个特征。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以艳丽为美。艳与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艳是达到丽的基础,但决不等同于丽,如果纯色搭配的不好,不但不能达到美丽悦目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过分刺激和不和谐的相反色彩效果。这就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要追录的另一个特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