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购物车 在线留言|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学堂 > 详细内容
精品旗袍刺绣知识-扬州刺绣的发展历史
字体大小: 【】 【】【

扬州刺绣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80年在扬州西北高邮天山出土的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发现了刺绣品,这是近期见到的扬州最早刺绣实物,这些绣品采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颇为细致,至今犹焕发光彩(实物现存于南京博物院),其基本针法在扬绣中仍被广泛运用,由此可见,二千多年前的扬州刺绣技艺已达相当水准。

隋朝,扬州已是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城市繁盛,商贾云集,手工业也很发达。随着运河开凿通航,隋炀帝三次游幸扬州,扬州由此大兴土木,建筑多处离宫别馆,装饰极尽华丽奢侈,宫妃才女衣饰锦绣,宫廷旌帐什物皆用绣品,扬州刺绣由此兴起。

唐时扬州是国内外著名的经济都会,手工业十分繁盛,刺绣业已很发达。据《通典·卷六》中记述,扬州每年向唐王朝进贡的丝织品和精致袍服有“蕃客锦袍五十领、锦被五十张、半臂锦百段、新加锦袍二百领”等等,这些十分华丽的锦袍锦被,当不乏积丝累线以刺绣之奇工。

扬州高僧鉴真从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开始的历次东渡,随行者中均有扬州的琢玉、髹漆、雕刻、刺绣等艺师,并带有许多绣品。其中有功德绣《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千手像一铺、救世观世音像一铺等,这是我国刺绣艺术早期对外交流的史实。(见《扬州工艺美术志》之日本《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它对促进中日之间的文化交往、为传播华夏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刺绣艺术已达到“无施不巧”之境,刺绣服饰日益精美,此时是扬州刺绣的一个重要转折,即从唐代的绣佛象等转向绣书画,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设色美妙,富于生活情趣,并因消费需求而进入商品流通,且十分活跃。当时有闲阶层、文人墨客倡导琴棋书画,寄情花鸟鱼虫,对扬州的人文艺术以至审美情趣的转移产生很大推移作用。扬州刺绣受其影响,以此为题材的绣品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扬州刺绣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并已出现了尤为称颂的双面绣(摘自《扬州工艺美术》)。

明代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朝廷的官服五色缤纷、描龙绣凤,大大促进了扬州刺绣工艺。全国许多地方的刺绣,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特色。明代扬州刺绣以色彩鲜明、题材丰富、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同著名的苏州刺绣和当时崛起的上海露香园顾绣在国内同行中呈三足鼎立之势,相映交辉。

清代,宫廷对扬州刺绣则更为注视,指定为贡品。乾隆年间,通过两淮盐政每年向扬州征收绣品,要求甚高,为数亦多。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记载: “有各种缎绣龙袍龙褂12袭、各种中小件刺绣如香球、香袋、迎手、榻垫、靠褥、插屏等共60多件(对)”。其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初八两淮盐政李质颖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八月初五两淮盐政金德进贡的三蓝缎绣洋线九龙袍、绣石青缎四团洋金龙褂等龙袍龙褂就有10袭。

这一时期的扬州刺绣用途广泛、品种繁多,有服饰类的衣裙、旗袍、鞋面,儿童衣帽等,有室内绣品,如门帘、帐幔、床帏、被面、枕套等。由于扬州戏曲业繁荣,佛教兴盛,各种戏剧所用戏衣道具和庵、观、寺、院的殿宇、佛事用具均以刺绣装饰,故扬州刺绣业空前发达。它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大江南北。随着南北商贾来扬经商,各类绣货店应运而生,市场销售规模空前,并贯穿于清代初、中、后期,历二三百年不衰。此时的扬州城乡绣工达万余人。扬州“彩衣街”也因集中经营诸色锦绣衣衫及各式绣品而得名。而其时富贾人家的大家闺秀除了琴棋书画自娱自乐、陶冶性情而外,学习刺绣也是她们修心养性的一门必修课,民间俗称“女红”。这一时期的扬州刺绣可分为三大类别:进贡朝廷为宫货绣;富庶人家的家庭制作为闺阁绣;在民间及市场上流通的则为日用商品绣。同时扬州的发绣技艺也已出现。据清·朱启玲《女红传征略》记载:扬州“高邮王瑗,幼通经史、工书画,尤精发绣观音,拆一发为四,精细入神,不见针线迹,宛如绘画,观者叹为绝技”。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发绣技艺也已到了十分精湛的地步。而同一时期的国内其它地区的相关记载则不多见。

民国年间,由于印花丝绸布匹大量问世,许多刺绣衣衫被取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水平有较大变化,刺绣业逐步衰退,至解放前夕,仅剩专业绣户22家共24人(引自1954年扬州手工业科《工艺美术行业情况调查》)。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重视刺绣工艺的继承和发展。1957年由扬州中百公司筹组、召集散居民间的刺绣艺人,先后成立了探花刺绣合作组和康山刺绣合作组等。 1958年扬州漆器玉石社将探花等刺绣合作组吸收进厂,成立手绣车间。1959年市手工业联社将手绣车间与全市其它散居刺绣艺人一并召集成立刺绣专业企业 ——扬州绣品厂(扬州绣品时装总厂前身),拥有员工108人。当时的钱承芳同志不但是扬州市市长,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文化人,在一次与刺绣艺人的座谈会上,向大家提出了能否用“扬州八怪”的题材在刺绣作品中加以体现,以有别于其它绣派的建议和要求。以陈淑仪、陆树娴为代表的扬绣艺人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题材上不断创新发展了仿古绣,在技艺上又不断创新发展了写意绣,其内容的丰富和技艺的精湛,已远远超过前人。仿古绣、写意绣的出现,将平绣的针法技艺大大地向前迈了一步,将当时的日用绣,商品绣向观赏性的精品绣发展,从而提升了扬绣的文化品位,是一次质的飞跃。并达到了“以假(非书画作品)乱真(书画原作)”、“不是绘画,胜似绘画”的艺术效果,在绣坛独树一帜,并多次在全国工艺美展上获奖。

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根,也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更多...蜀绣旗袍热售推荐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17101号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

 Copyright © 2008-2020 名流旗袍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未注明"来源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文章,是出于传达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