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购物车 在线留言|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旗袍学堂 > 详细内容
详解中国五大织锦的来源,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土锦
作者:admin  字体大小: 【】 【】【

中国五大织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土锦

一、蜀锦
       蜀锦是中国四川生产彩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蜀锦兴起于汉代,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图案大多是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翔凤等。清代以后,蜀锦受江南织锦影响,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最具特色。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月华锦牵经时要根据彩条配色以及经线配色的编号,按彩条的次序、宽窄、色经的深浅变化规律来排列籆子,每牵完一柳头,必须调换一部分篗子,称为“手换手”,此为蜀锦独有的牵经方法。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唐宋以来使用束综提花的花楼织机。现代蜀锦(名流唐装常用的面料)采用的是分条整经的方式,适宜于牵彩条经。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二、云锦
       南京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为南京工艺 " 三宝 " 之首,与苏州缂丝并誉为 " 二大名锦 " 。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 " 色晕 " 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现除少数民族做衣饰外,还出口国外做高档服装面料。
       云锦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 5-6 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云锦,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如果要织一幅 78 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 14000 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 14000 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
       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它实际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苏州丝织业发端于东吴( 222 — 280 )时期,东晋( 317 — 420 )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秦后,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由于离当时的苏州很近。故而大批的苏州缂丝工匠迁移至南京。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 417 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 20 年之久。

三、宋锦/杭锦
    苏杭宋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并列为中国三大名锦。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宋锦的品种分大锦、合锦、小锦三种。
  苏杭织锦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已发展得相当兴盛。特别是宋高宗南渡杭州以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区,为适应艺术事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在苏杭织锦中出现了一种极薄、极细的的供装裱书画品种。其中有“青楼台锦”、紫百花龙锦”、“柿红龟背锦”等40多个品种。这些美丽的织锦与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宋锦织造工艺独特,经丝有两重,分为面经和底经,故又称重锦。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其制作工艺多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组织;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规整工致。几何纹有八达晕、连环、飞字、龟背等。色彩多用调和色,不用对比色。
       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三种色纬织成。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  
       至近代宋锦又有突破创新产生了著名的杭州织锦画。


四、壮锦
         壮锦(Zhuang brocade)生产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当时左右“两江州峒”出产的“淡布”,“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绒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是早期的壮锦,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壮锦之所以在宋代产生,是壮族手工纺织业发展的结果,在两千年前的汉代,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唐人张籍的《白#歌》称赞白苎布说:“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意思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象年轻多了。到了宋代,壮族的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设了“蜀锦院”,有大量的蜀锦运来广西,再由广西输出口外。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的工艺,著名的壮锦也就应运而生。(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
         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壮锦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五、土锦
         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大明一统志》称之为“斑布”。宋代称“溪布”、“溪洞面”。土家锦以腰机织成,材料是棉纱为经、丝线为纬,采用“断经通纬”织法。图案有“四十八勾、岩墙花,“单八勾”、“双八勾”,人物,花草等。
         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锦,历史源远流长。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心灵手巧,能用各种彩色丝、棉线织出绚丽多彩的花布,连山上的蜜蜂,都会被西兰姑娘织造的花布所吸引。后来,她因寻求一朵含苞待放的白果花而谆难死去。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姑娘,就把她织的“土家锦”,取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它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这必须对样式花纹及色彩勾勒有纯熟的记忆才能织好。这种织法织出来的产品美观整齐,结实耐用,光泽永存。它的画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鉴艳丽的鲜花、鸳鸯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后彩虹,色彩秀丽,自然生动;也有的受宗教绘画的影响,具有素雅、古朴、沉着的特点。在纹样组织结构上,多以菱形结构、斜线条为主体,讲究几何对称,反复连续,共有上百种传统纹样。      
         土家锦的品种有被面、披甲、背袋、坐垫、椅套等,美不胜收。在长沙、吉首等城市都有土家锦销售。

  

来源:名流旗袍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12/2/7 15:14:28] IP:[123.138.30.24*]
  • 四川是嫘祖的故乡,是我国著名的锦绣之乡,也是我国桑蚕丝绸的 主要发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蜀的西陵氏、蜀山氏、蚕丛氏等 部落,即以养蚕著称,把养蚕作为部落的基本产业,在距今5000年前的 轩辕黄帝时代,皇帝的元妃—西陵氏嫘祖发明了驯养家蚕和抽丝编绢之 术,古蜀第一代蜀王蚕丛继承祖业,常着青衣四出巡行桑野,教民养蚕, 大力推广桑蚕,奠定了古蜀桑蚕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古 蜀的丝绸产业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制衣到精炼染色和织锦刺绣, 不断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人才不断积累,技艺不断创新, 机具不断改良,专业化分工不断强化,促使古蜀地区成为中国大地最早、 最发达的桑蚕丝绸产业基地,古蜀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 华阳是古代民间织锦中心?   丁桥织机在华阳传存下来,绝不是偶然的。   华阳古称广都,历史上与成都、新都齐名,并称古蜀三都,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川西文化古镇,历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宋代诗人李新在《广都道中》云:“万花织锦凡几曲,绣屏处处围茅屋。”生动描述广都这个绣屏处处织锦万花的锦绣之乡。据华阳县志记载,历史上这里与锦有关的古迹很多,如濯锦厢、锦浦里、近慈寺、九壁村等。历史有力地证明华阳一带曾经是古代的民间织锦中心。据京沪等地的一些专家推测,这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双流华阳居住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诸葛亮当时种桑八百株,以鼓励民众发展蚕桑蜀锦生产。据有关文献记载,三国时期的织锦机就是“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的多综多蹑织机,与丁桥织机的结构原理完全一致。据初步调查和不完全统计,1980年前后华阳农村有辫机600多台,有些人家一户就拥有2—3台,这一带许多农户,从老人到小姑娘大多会操作,可谓“家家有织机,户户出织锦”,东晋左思在《蜀都赋》中所描绘的“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情景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印证。据调查,解放初期双流华阳一带有丁桥织机数千台散布在广大农户中。 体现世界最早、最完善、最先进提花技术的古蜀锦织机正在消失  华阳的村民普遍织制一种叫做花边(俗称辫子)的色织提花丝织物,花边品种达数十种之多,综片数有20—80多片,观其织物的组织与工艺技术同我国早已失传的古代汉式“经锦”十分相似。联系到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多次出土的汉唐织锦都是这种彩条经线显花的经锦,而在日本正仓院法隆寺等众多文博单位收藏的汉唐“蜀江锦”,也是这种类型的“经锦”,因此可以认定这正是我国古代大量生产的蜀锦的一个基本特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对吐鲁番等地发掘的锦类织物的大量分析研究,确认为“蜀锦”,这些古经锦都是双层的复式平纹或斜纹经锦,经线彩条的颜色为两色、三色至五色左右。历史文献及考古研究的成果证明,川蜀地区在先秦战国时期已经发明了生产这种经锦的丝织提花技术,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善、最先进的提花技术。汉唐是这类蜀锦生产和输出的高峰时期,也是丝绸之路最鼎盛的发展时期。名流蜀锦通过南北丝绸旗袍之路在长过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大量地、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对于加快我国丝绸产业的发展和传播,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发现蜀锦   二十世纪初一支外国的探险队在新疆丝绸之路沿线的汉墓中发现了这种经锦,因此被称为“汉式锦”或“汉式组织”。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在新疆先后发掘了大量鲜艳如新的汉、唐时代的经锦,出土了一大批罕见的珍贵文物。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尼雅的一座王后合葬墓中发现了一块汉代经锦,锦面上风云流动,祥兽奔腾,在生动的图案中穿插着汉体吉祥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这块锦的经线配置固定采用五色为一副,这在彩条经锦中是极其罕见的,体现了极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被定为国家级文物,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彩条经锦,文彩并茂,被誉为“锦中之王”,一度成为中外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没弄明白:在汉唐时代,先民们是用什么机具和工艺来制作的?我国考古界的泰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院士曾对新疆尼雅和吐鲁番出土的“汉锦”作过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他从织物组织结构的分析推断出应当有一种特殊的织机来织制这类汉式经锦,这种织机的工艺要符合一根经线穿入多片综框的原理(一经穿多综),在一个花纹循环所包含的纬线根数中,同一根经线要提起多少次,即应穿入多少片综框,这与现代织机的工艺要领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又感到这么多的综框和脚蹑是无法操作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丁桥织机的发现,证实了夏鼐院士“一经穿多综”的推论是正确的,也证实了我国古代文献中如《西京杂记》和《三国志》有关多综多蹑织机的记载是真实的,使国内外有关多综多蹑织机是否存在及其工艺结构原理的一些学术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    古蜀锦工艺面临失传   成都华阳发现了丁桥织机的消息最先传到北京,立即引起夏鼐院士的高度重视,让四川尽快整理出资料寄出去。随后许多国内著名学者以及“中国纺织科技史”编委会的专家、教授纷纷来川考察。浙江丝绸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及韩国汉城大学等单位先后派人到华阳参观和选购丁桥织机作收藏研究之用。最近,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两位博士研究生来到华阳,几天之后也带了一台辫机离去。   我们和四川电视台《科技大观园》栏目组的记者到华阳采访,发现许多人家把闲置的丁桥织机当柴禾烧了,剩下不足30台,在织的不到6台,均是传统的来料加工方式,主要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操作。古蜀锦工艺正面临后继无人,永远消亡的困境。因此如何抢救和保护,研究和弘扬这一民族传统工艺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人们面前。 我国古代的桑蚕丝织品中,有绫、罗、绸、缎、纱、绨、绮、纨、缟、素、缯、锦等品种,其中“锦”是一种用彩色桑蚕丝织成的高档织物。古代“蜀郡”(成都)生产的五颜六色高档桑蚕织物就叫“蜀锦”。   成都蜀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蜀”为桑下的虫。《华阳国志》中说“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遥想远古时代的蜀地,岷江上游河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于桑蚕生产。蜀地所产的蚕丝纤度均匀,光泽柔和,用来织成蜀锦,格外绚丽多彩,斑斓夺目。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空前的“丝绸之路”,沿着著名的丝绸古道,蜀锦产品名流旗袍远销欧洲和地中海。从现藏于新疆博物馆的“团花纹锦”,“联珠龙纹锦”以及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服饰上的“菱格狮风纹锦”、“棋格联珠纹锦”都可以看到流行于汉代和盛唐时期的蜀锦。西汉末年,成都和洛阳、邯郸、宛城、临淄等同属于全国织绸的五大都市,成都蜀锦却独具风貌。汉文帝时期,成都专门设置了管理蜀锦生产的锦官,成都的夷里桥南岸为“故锦官城”,这是当时全国织锦最繁盛的地方。三国时期,刘备任诸葛亮为蜀相,为了解决庞大的军政费用,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尔”。蜀锦除了作为宫庭“贡品”之外,还用来和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交换战马等军需物资。   汉唐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蜀锦东渡日本。日本女倭王派遣专使来我国赠送斑布,魏明帝回赠的礼物中,就有蜀锦。直到现在,在日本的正仓院、法隆寺还珍藏有蜀锦“飞鸟”,奈良时代的“蜀江锦”残片。   汉代杨雄在《蜀都赋》中描述当时蜀锦生产的盛况:“若辉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其锦,发文杨彩,转代无穷。”就是说当时的成都“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手工业具有很大的产量,其品种花色繁多、闻名遐尔,驰誉天下。汉唐时期益州工官兼著名纹样设计师窦思纶组织设计了很多章彩奇丽的蜀锦品种,其中,著名的对雉、斗羊、翔风等蜀锦品种,不仅在国内广为流行,在国外也很受欢迎。被称为“益州十样锦”,成为全国纹样设计的模本。唐太宗时期生产的大张锦、独软锦、瑞锦、盘龙、对凤等品种,只能“规定织造”不能随便生产。生产出的产品一般只作为“贡品”。   宋元时期,蜀锦的声誉越来越大,在成都设有专门生产蜀锦的“锦院”。院内生产蜀锦作坊,小的有几十个人,大的有上百人,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工序有挽丝,用杼、炼染、纺绎等十几种,已经达到了较完备的手工工场。元人费著在《蜀锦谱》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这些生产景象和织造的蜀绵品种名称,如“大窠狮子锦”、“大窠马打球锦”、“又窠云雁锦”、“天下乐锦”、“真红天马锦”等,这些品种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织造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蜀锦工匠们不仅对织造提花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炼染技术也发展到了相当水平。成都平原的岷江两岸,随处都能见到人们将丝线炼染后放人河中漂洗,五颜六色的颜料将岷江变成了一条艳丽夺目的彩带。相传成都为此被称为“锦城”,岷江流经“锦城”河段被称为“锦江”。   明代以后,桑蚕的生产技术迅速在江南一带崛起,宫廷所需的“贡品”也逐渐转移到南京、苏、杭等地。但成都蜀锦乃具有相当规模,生产的品种也不断翻转,这一时期,生产的“落花流水锦”、“通海缎”、“锦上添花”、“浣花”等品种在全国都享有声誉。清代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洋货充斥,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了沉重打击,蜀锦逐渐进入衰落时期,很多生产蜀锦的作坊,纷纷倒闭,蜀锦生产大量萎缩,解放前夕成都所有生产蜀锦的工人还不到百人,小型作坊也只剩几家。在这濒临绝境时期,蜀锦仍以它独有的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1909年,蜀锦参加南洋博览会,荣获“国际特奖”;1937年,由国民政府商业部陈弟然为代表,参加美国“万国工业博览会”,中国蜀锦获得了“东方美人奖”。 古蜀的织锦,作为我国古代丝绸最高水平的代表,在先秦战国时期 就已经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在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文 物种,青铜大立人像衣冠服饰之华丽、图案纹彩之丰富,令人称奇叹绝。 上面整幅的大型龙纹、异兽纹以及方格纹等众多精美复杂的锦绣衣饰, 是3000多年前古蜀高度发达的丝绸文明的一个印证。蜀锦是文采并茂的 高级提花丝织工艺品,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染织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皆有名作和代表产品传世,受到人们高度的赞 赏和喜爱。唐代文学史学家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将唐代蜀 锦的一些著名产品和图案(如陵阳公样)收录其中,给予很高的评价, 把蜀锦提升为和我国历代名画一样珍贵的艺术品。以蜀锦为载体的蜀锦 丝绸文化和织锦图案,包含了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独特工艺 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川蜀历史和我国染织工艺史上发挥过重 要作用和影响的民族传统工艺。 古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祖,是有实物佐证的生产最悠久,技术最复杂的 丝绸制品。1908年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917年南洋博览会国际金奖, 1937年美国纽约万国博览会“东方美人奖”。真正的传统蜀锦采用 “七梭三拾六色”特有工艺。蚕丝采用传统植物染色。色彩明亮,层次丰富 立体。是用数码技术制造的数码锦无法比拟的。我厂织造蜀锦采用传统 工艺手法,严格追求古法,故所产蜀锦皆号“古蜀锦”
更多...蜀绣旗袍热售推荐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17101号法律顾问:ITLAW-庄毅雄律师

 Copyright © 2008-2020 名流旗袍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站未注明"来源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文章,是出于传达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删除!